全球热消息:【原】孩子调皮捣蛋、成绩差,每10名里面就有1名是因为这个原因

日期:2023-06-08 13:16:07 来源:个人图书馆-Dr老爸的育儿经

先介绍两位小朋友给大家认识一下吧:

0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调皮捣蛋的小A

小A是一名4岁的小男孩,上幼儿园中班啦。

我是在诊室里认识他的。

当时,我正在一边听小A妈妈的讲述,一边在电脑上记录,一不留神,小A突然跑过来,把电源插座给拔了。。。

病历写了一大半,还没有保存呢!

妈妈气坏了,直接给小A屁股来了一巴掌,连忙对我说:“对不起,对不起,这孩子,就是这样的。”

“没事,没事。”我说。。。

妈妈叹了口气,接着说:“哎,这孩子,就是坐不住,没见过这么皮的,看动画片时,都不能安静下来。”

“而且,在幼儿园里也是这样,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,他却一会儿站起来,一会儿趴在桌子上,甚至大声唱歌。”

“吃饭时,大家排队洗手,他却总是要跑到前面去,怎么说也不听。”

“所以,小伙伴们都排斥他,也没有好朋友,哎!”

听到这里,我的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,小A的情况归纳起来有两点:

一是过度活跃,坐不住,就连动画片也吸引不住他;而且,他的活跃不分场合,在教室里也如此;行为没有目的,难以被人理解。所以,和小伙伴们的关系不好,容易被排斥。

二是冲动行为,在幼儿园里不排队,在诊室里拔我们的电源插座。。。

看到这里,有的亲可能已经猜到了吧,这是比较典型的小儿多动症的表现。

小儿多动症,是个通俗的叫法,学名应该叫做: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。

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,根据2011年美国全国儿童健康调查,美国4-17岁儿童中,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比例为11%,而且,男孩多于女孩。

我国的调查显示,其患病率在4-10%之间。

我国的患病率低,并不是说,我们的患儿较少,其实,目前的研究发现,除非洲裔美国人和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外(他们的患病率低),其他的各民族和种族,ADHD的患病率并没有差别。

所以,可以合理地猜测,在我国,很多ADHD的患儿并没有被发现或重视。

但是,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治疗,ADHD患儿进入中学后的学习会更加困难,极易出现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,甚至在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。

约20%的ADHD可持续至成年期。

02

心不在焉的小B

小B是个女孩子,看起来比较文静,和张牙舞爪的小A完全不同。

她已经9岁了,上小学三年级,学习成绩不大好。

老师的评价是:“上课老是开小差,眼神空洞;和她说话时,也显得漫不经心;而且,不爱动脑筋,稍稍需要思考一下的作业都不愿意去做;还丢三落四的,不是找不到书就是找不到笔。”

妈妈说:“这孩子,真是让我们操碎了心,在家里做作业也是,刚把语文作业写几笔,又急不可耐地要去做数学,结果数学没写完,又要喝水、吃东西。”

“我们也试着和她聊聊,希望她能改正,可是,说话时她好像心不在焉的样子,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。哎!”

小B这种情况,看起来和小A大不相同,其实也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一种典型表现。

美国精神病学会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对ADHD的定义是:

ADHD是一种在儿童早期出现的疾病,症状为多动、冲动和/或注意力不集中。这些症状会影响患儿的认知功能、学业水平、行为表现、情绪状态以及社交功能。

学术定义比较拗口,说人话,就是:多动症不仅仅是多动,而且还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冲动这两个特点。不仅如此,还常常伴有其他心理问题。

所以,小A的症状,是以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为主;而小B是以注意力缺陷为主;当然,也有的孩子兼具两种表现。

03

怎么判断孩子有没有ADHD?

看到这里,妈妈们难免要对号入座了,我家孩子也很调皮,也是丢三落四,会不会是多动症呢?

好,让我们来看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主要症状,可以分为如下三类:

注意力缺陷

难以专注于一项任务或活动;

很快就厌烦了正在进行的任务或活动,急于马上完成它;

别人对其说话时心不在焉;

难以服从指令;

有健忘的迹象,犯一些简单的错误;

组织活动、提前制定计划方面有困难;

经常丢失或遗忘物品;

不愿意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。

过度活跃

经常出现坐立不安,扭动身体;

坐不住,难以保持静态;

总是在说话;

不停地四处移动:行走、跑或爬。

冲动行为

按次序排队时难以等待;

经常打断别人;

听到问题时不等对方说完题目并发问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;

无法控制强烈的情绪,如愤怒;

经常冒险,并且不清楚自己冒险行为的后果。

请注意:

ADHD不一定表现为多动,以上三类症状,患儿可能全部都有;也可能以其中的一类,注意力缺陷为主,如小B;或两类,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为主,如小A。

而且,好动与多动,往往不易区分,家长可注意以下几点:

1,场合性和时间性: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是不分场合的,比如大家非常安静地在教室里上课,他会突然发出怪声。而天性好动的孩子,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,就会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。

2,目的性:ADHD孩子的多动是无目的的、杂乱的,他们常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换另一件事情。而好动儿童的活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,并有计划及安排。

3,兴趣爱好:ADHD孩子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,无论何时何地,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。而好动儿童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全神贯注。

4,是否可被理解: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往往没有原因,常常使人难以理解。而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,他的好动也往往事出有因。

5,与伙伴的关系:ADHD的孩子往往和小伙伴的关系不好,常常说“他们不和我玩”。而好动儿童的伙伴关系一般较好。

ADHD是一种常见病,家长如有任何怀疑,请及时就诊,寻求专业帮助。

04

为什么孩子会患上ADHD?

如果孩子被诊断为ADHD,很多家长都会自责:

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?

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造成的?

会不会是因为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?

其实,对于ADHD的确切发病机制,目前并不清楚。

但是,研究者发现,大脑中某些物质的代谢失衡可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,而这种情况是遗传造成的。

可以通过研究双胞胎的发病情况来予以证明。目前发现,单卵双胎的同病率可高达92%,双卵双胎的同病率为33%。

不过,环境因素也可能起到了次要的作用,如某些食品添加剂、精制糖的摄入,等等。但这些因素并没有被证实,存在争议。

我们要正确认识ADHD,这只是一种疾病,和发热、咳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,并不是父母教育上的问题,不要自责。

05

还有这个问题必须重视!

ADHD患儿通常合并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,包括(但不仅限于)对立违抗障碍(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, ODD)、品行障碍、抑郁、焦虑障碍以及学习障碍,这些称为共存疾病。

它们都需要得到除ADHD治疗以外的相应治疗。

对立违抗障碍(ODD):50%-80%的ADHD合并有ODD。

品行障碍:1/3的ADHD病例同时存在品行障碍。

焦虑障碍:20%-40%的ADHD病例同时存在焦虑障碍。

抑郁:1/3的ADHD病例同时存在抑郁。这些孩子自杀风险大大增加。

学习障碍:ADHD病例合并学习障碍的比例约为20%-60%。

以上数据来源于Uptodate。

06

父母应该怎么做?

首先,如果父母有任何怀疑,请及时就医。

其次,应该知道,ADH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
一般来说,对于学龄前的儿童(4-5岁),推荐先进行行为治疗;对于学龄期儿童(≥6岁)和青少年,建议选择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。

行为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,由父母或老师进行。

所以,父母很关键。

父母的作用在于:

1、提高警惕,早期发现。

因为ADHD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,平均每10名孩子中就有1名,照此推断,几乎每一个幼儿园及小学的班级中都会有这样的孩子。

而大众对此病的认识还很有限。

所以,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。因为,早期发现,早期干预,预后是完全不同的。

2、配合进行行为治疗。

ADHD需要长期治疗,其治疗目标是分阶段,随时变化和调整的。

也就是说,要循序渐进。想要最终达成一个较好的效果,需要把大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,逐一攻破,积小胜为大胜。

比如说,可以先制订几个小目标,类似这些:

与父母、老师、同伴的关系改善(如在休息时间一起玩耍未打架);

学习表现进步(如能够完成功课);

更加遵守规则(如排队洗手吃饭)。

如果顺利完成,再继续制订下一步的目标;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既定目标,也可以做出调整。

而且,这些目标的制订或调整需要父母、医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。

制订好目标后,父母应该:

(1)、坚持遵守每日计划表。

制订计划,坚持执行。

这是我家小丫的疫情期间每日学习计划表,虽然不同,也可作为示例参考吧。

(2)、奖励正性行为。

一定要表扬孩子良好的行为,孩子可以通过接受表扬来了解哪些行为是好的,是值得继续保持的。

而且,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建立孩子的信心;而消极的语言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。

(3)、帮助儿童保持“专注”,尽量减少任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。

可以采用先进行一些孩子容易完成,有一定兴趣的活动(如体育运动等)的方式;也可以采用把一些复杂的活动分解成数个简单步骤的方法。

而且,要尽量减少环境干扰,如电视、手机,等。

(4)、保持冷静。

采用平静的训导方式,如,转移注意力,让儿童离开所处环境,暂时的隔离,等。

07

聊聊药物治疗

说到药物治疗,父母们都比较担心,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?长期吃,对孩子有没有什么害处?

当然,毒副作用肯定是有的,但医生会选择危害最小的。

我前面已经说过了,对于学龄前的儿童(4-5岁),推荐先进行行为治疗;而对于学龄期儿童 (≥6岁)和青少年,建议选择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。

对于学龄前儿童,视病情需要,也可以使用药物;无论是学龄前还是学龄期儿童,临床医生和患儿家属的意愿共同决定是否应该选择用药。

一旦选择了用药,父母应该知道,药物治疗分为三个阶段:

一是剂量调整阶段。

一般持续1-3个月,用以确定药物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用药频率。所谓最佳剂量,就是既要获得满意的效果,毒副作用又要控制到最小的剂量。

二是维持治疗阶段。

就是维持使用已经调整好的剂量,但是,这个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持续监测治疗进展和不良反应,所以还需定期复诊。

三是停药阶段。

一般需要数年的时间,症状改善、病情稳定后才能停药,不过,每个孩子是不同的,个体差异很大。

药物的选择上,一般选用兴奋性药物,包括哌甲酯和苯丙胺类。对于学龄前儿童,建议使用哌甲酯。其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清楚,但有效率约为70%。

用药是很专业的,请遵医嘱。

最后,D爸要指出的是:

作为父母,你应该知道:对于孩子生病这事儿,我们无法控制,但是,改善孩子的病情,尽量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,这,我们可以努力。

标签:

品牌展会
全国巡演